——专访南方中心执行主任许国平博士
“二十年前的亚洲金融风暴给了我们一个教训,过度借入诸如美元这样的外汇,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意味着如果本币贬值,这个国家将花费更多本国货币来支付相同数量的美元债务,甚至陷入难以偿付外债的困境。”
瞭望周刊社副总编辑/刘明
《环球》杂志记者/林睎瑶
从上世纪80、9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再到本轮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新兴经济体在其成长过程中屡屡遭受国际经济形势动荡带来的冲击。
国际金融危机的缘起与发展有什么样的规律?世界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动如何影响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程?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等领域,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当吸取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南方中心执行主任许国平博士向《环球》杂志阐述了他的见解。
《环球》杂志: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为何会在东南亚爆发?这场金融风暴对曾创造了经济奇迹的亚洲新兴经济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许国平:亚洲金融风暴的爆发是一些投机者通过炒作行为使泰铢贬值并从中赚取高额利润所导致的。数月之间,印度尼西亚、韩国和马来西亚的本国货币也相继受到影响。这场危机使亚洲的经济奇迹经历了一场金融梦魇。
但是,在危机发生前,这些国家的经济问题已经在累积当中,如经常账户赤字攀升,过低的外汇储备和巨额的外债。
特别是在危机爆发前几年,这些国家按照当时所谓的“国际建议”,推动金融自由化,使本国私有企业可以自由地借取以美元为主的外债。由于外国贷款的利率低于本国贷款的利率,韩国、印尼和泰国的公司外债都很快超过了1000亿美元。这也成为上述国家后来陷入金融危机的“阿喀琉斯之踵”。
这些弱点为对冲基金和投机者狙击这些国家的货币提供了温床。当一国货币对美元严重贬值时,政府通常会动用外汇储备来阻止本币贬值,但是韩国、印尼和泰国三个国家的外汇储备不足,干预外汇市场,不但没能稳住本币,反而很快耗尽了国家的外汇储备,导致其无力偿还外国贷款。
《环球》杂志: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危机应对中的表现,你有何看法?是否有国家采取了非IMF的方法去应对亚洲金融风暴?
许国平:遭受危机冲击的国家向IMF寻求紧急救助贷款,但这种紧急救助贷款附带苛刻的条件,如高额的利息,大幅削减政府开支,不支持对破产银行和企业进行紧急救助等,但IMF的方案却允许资本继续自由地流出。IMF的这些政策使得陷入危机的国家的经济形势更加恶化,出现了经济衰退、失业剧增、银行和企业大量破产以及国家经济主权丧失等严重问题。当时韩国就有抗议者打出了反对IMF方案的标语:IMF=I AM FIRED(IMF等于我被解雇了)。
马来西亚吉隆坡双子塔
马来西亚是幸运的,因为它没有衰退到必须向IMF寻求经济援助的程度。尽管马来西亚的外汇储备已经降至一个非常危险的水平,但仍足以为进口和偿还外债提供资金。在实施了一年紧缩措施后,马来西亚大幅改变了政策方向,引入一套非传统的经济政策。这些政策包括:让林吉特(马来西亚货币)与美元挂钩,选择性的资本控制以防止短期资金外流,降低利率,加大银行贷款,增加政府财政支出以及救助破产企业和银行。
这与IMF在其他三个国家(韩国、印尼和泰国)实施的政策正好相反。当时,曾有国际机构预测,马来西亚经济肯定会崩溃。但是,马来西亚的经济竟奇迹般复苏了,比另外三个国家恢复得更快且损失更少。事实上,鉴于马来西亚的经济复苏奇迹,IMF不得不放宽在其他国家实施救助政策的附加条件,以免这些国家的表现与马来西亚相比过于难看。
今天,马来西亚应对危机的措施(至少是其中部分措施)被引为成功应对危机的政策典范。而IMF自身也做出了一些微小改变,例如,在特定情况下,IMF的政策措施会包含一定程度的资本管制。
经历过这场危机的亚洲国家从此不再轻易去寻求IMF的帮助。它们不断改善自身经常账户和外汇储备状况,防范投机者狙击,以保证国民经济不会再次陷入困境。不过,虽然经济已经得到恢复,但目前的经济增速与危机前7至10个百分点的奇迹增长已不可同日而语。
《环球》杂志:10年后,正当新兴经济体致力于取得更好的经济发展成果之时,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并引发了一场自大萧条以来前所未有的全球金融危机,你如何看待这场危机?
许国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国是这场危机的震中。危机的导火索是金融机构将大量贷款发放给信用级别低的买房者,从而引发“次贷危机”。雷曼兄弟的破产是危机达到高潮的标志。不过,这些都只是这场经济危机的冰山一角。
这场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美国放松对金融系统的监管,放任使金融机构设计出各种不透明的金融产品去吸引顾客和投资。通过不同层级的金融中介和具有操纵性的金融方案,这些机构获取了暴利,但是随着雷曼兄弟的崩溃,这间虚幻的金融纸牌屋也随之坍塌。
为应对这场危机,奥巴马政府起初是增加政府开支;当触及其政治限制时,美联储又依靠超宽松货币政策和多轮量化宽松政策,将数万亿美元注入到美国的银行系统。
美国政府曾期望通过提供庞大而低廉的贷款,促进消费者和企业扩大消费,从而提振经济。然而目标仅仅实现了一部分。事实上,这些资金中的一大部分流入了投机者手中。
处在经济萧条边缘的欧洲也紧随美国步伐,采取超宽松货币政策(将利率水平降至接近于零甚至负值),并推出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但收效并不明显。
《环球》杂志:此轮全球金融危机对新兴经济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许国平:这次欧美金融危机当然也波及到亚洲国家,但影响有限。主要影响集中在贸易上,具体体现在出口和商品价格的下降,因为西方市场的需求降低了。
亚洲金融危机后,相关国家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经常账户盈余有力缓解了这些国家偿付外债的压力,并有利于阻止投机者继续作祟。同时,由于欧美国家的利率非常低,每年有数千亿的美元资金从发达国家流入到亚洲及其他地区,以获取更高回报。
大规模的资本流入加快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但也导致了一些问题。首先,这些资金流入催生了资产泡沫,导致房地产和股票价格飞速上涨,使这些国家可能面临资产泡沫破裂的风险。
其次,这种资金流入更多是有利于经济的短期表现,无法给经济增长提供长期解决方案。这些资金很多来自短期投资者,他们寻求快速收益。当一国经济状况发生变化时,他们很可能会撤离。例如,当美国利率出现上涨预期时,大量资金就从新兴国家回流至美国。
第三,资金流入的国家在应对金融波动和经济不稳时会显得更加脆弱。当投资者抽离部分或大部分资金时,这些国家可能会遭遇证券价格下跌,货币贬值和外汇储备下降等问题,问题严重时,一些国家很可能会陷入新的金融危机。
《环球》杂志:今天的新兴经济体应注意哪些新问题?许国平:过去几年,许多新兴经济体以本币债券的形式快速积累了大量外债,这是它们今天面临的新问题。
二十年前的亚洲金融风暴给了我们一个教训,过度借入诸如美元这样的外汇,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意味着如果本币贬值,这个国家将花费更多本国货币来支付相同数量的美元债务,甚至陷入难以偿付外债的困境。
为避免这种情况再度发生,很多国家向外国投资者出售本币债券,以保证可以使用本国货币偿付债务,从而降低本国的外债风险。
但是,如果这些被外国投资者持有的债券价值较大,那么当金融状况发生变化时,这些国家仍然容易受资金流出的冲击,例如,马来西亚以林吉特发行的政府债券,几乎有一半为外国投资者持有,这是近年来外国资本大量流入马来西亚的结果。虽然马来西亚无需在本币下跌时支付更多林吉特以偿还债务,但如果外国投资者突然大量撤资,该国依然可能陷入经济困难。
来源:2017年7月2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5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